首页 独家 > 正文

“数”说京津冀:携手已九年 发展谋新篇 当前快报

2023-05-24 10:56:48 中国税务报

魏国 赵立斌 本报记者 孙文胜


(资料图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有9年,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对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9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等京津冀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动力不足、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承接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天津、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税务登记数据显示,2013年—2022年,北京市制造业户数从5.8万户下降到4.5万户,年均下降2.8%;天津市先进制造业户数从1.7万户增长到2.8万户,年均增长5.8%。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区投资来源北京的企业达3424户,比2017年底增加3410户。其中,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矿产4家央企总部和120余家央企三级以上子公司落户雄安。

两翼齐飞,重点区域建设成效明显。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2年,滨海新区企业销售收入4.4万亿元,同比增长4.6%,高于天津市总体水平2.2个百分点。2017年—2022年,雄安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4.5%,均显著高于京津冀总体水平。其中,雄安新区建筑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倍,反映重点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快速推进。涉税经营主体量增质升。截至2022年底,滨海新区涉税经营主体23.2万户,占天津市的比重近1/4,较2019年增长11.4%;雄安新区涉税经营主体4.3万户,年均增长18.1%。涉税经营主体不仅在量上快速增长,在质上也明显提升。2022年,滨海新区年纳税亿元以上企业超百户,2022年税收收入达到1992.8亿元,占天津市总体税收的60.6%;雄安新区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4户,较2017年增加38户。

三地贸易往来较为密切,优势互补助力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贸易额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2022年,京津冀三地省际贸易额年均增长8.7%。天津市商务服务支撑力度加大,2017年—2022年,天津销往京冀两地的商务服务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4.8%。北京市科技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2022年,北京销往津冀两地的科技服务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8%。河北省能源保障较为充足,2017年—2022年,河北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销往京津两地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2%。

在交通一体、绿色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四个方面跑出加速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2013年—2022年,京津冀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1.6%,呈较快增长态势。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013年—2022年,京津冀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8%,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4%。创新主体成长壮大,截至2022年,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1124户,其中天津194户,占比17.3%。2022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共535户,占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比重达12.3%,较2019年第一批占比提升4.3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关注三个“不够”

三地协同发展动力不够足。京津冀经济增长较缓,2017年—2022年,京津冀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2023年第一季度,京津冀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8%,增速进一步放缓。其中,天津市企业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2%,北京市和河北省分别增长2.6%和15.2%。内部差距有所加大,2022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比重为16.3%,比2013年下降1.7个百分点,河北省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北京市占比提升3.3个百分点。发展活力尚待增强,2022年,京津冀新办涉税经营主体82.7万户,同比下降7.1%,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市、北京市和河北省同比分别下降11.6%、7%和5.3%。

三地经贸联系不够紧密。三地贸易往来虽然较为密切,但与其他经济圈相比,仍需持续深化。2017年—2022年,京津冀内部销售收入占比由48.3%提升至48.8%,仅提升0.5个百分点;长三角内部销售收入占比由60%提升至62.4%,提升2.4个百分点;珠三角内部销售收入占比由48.7%提升至59%,提升10.3个百分点。

三地相互承接能力不够强。一是“买不了”——天津市、河北省对北京市外销的商品和服务吸纳量不足。2022年,北京市外销的商品和服务中,天津市采购量占比仅为5.2%,河北省采购量占比为7%,而长三角和珠三角采购量合计占比为41.5%。例如,北京市的外销科技推广服务,天津市采购量占比5.2%,河北省采购量占比5.5%,长三角和珠三角采购量合计占比为44%。二是“供不了”——天津市、河北省对北京市商品和服务供给量偏少。2022年,北京市外购的商品和服务中,天津市销售占比7.2%,河北省销售占比7.6%,长三角和珠三角销售合计占比为41.9%。例如,北京市采购的软件开发服务,天津市销售占比4.7%,河北省销售占比4.2%,长三角和珠三角销售合计占比为55.5%。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强化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合理分工。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城市内生动力,补短板,强弱项,将区域发展差距转化为新增长极。二是进一步推动区域合理分工,打造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机结合,统筹推动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的区域布局,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立足天津定位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一基地三区”是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立足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接重大项目、优质企业、创新资源落户天津;依托港口、规划设计、教育等资源,全力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充分利用京冀资源,带动天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制造研发、港口物流以及金融创新方面跑出加速度。

密切内部联系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城市间联系,通过城市之间的有效联结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通过顶层设计和三地政府间的合作,优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推动京津冀市场一体化。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