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家 > 正文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2023-04-22 05:01:59 扬州网

乡村振兴,法治是重要保障。4月19日,扬州中院“法庭风景线”走进邗江法院公道法庭,在公道法庭辖区内的长塘村村委会召开“绿色乡村,法治同行”——公道法庭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公道法庭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公道法庭人秉承“说公道话、办公道事、审公道案”的法庭精神,紧扣审判主责主业,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人民群众中,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在建设乡村法治中贡献司法力量,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彰显司法担当,以赤诚之心谱写了一曲公正为民之歌。

“问道”于民解民忧,当好社会治理“法治参谋”

基层稳、天下安。立足与人民群众紧密沟通的最前沿,公道法庭始终坚持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将案结事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优质法治环境。

公道法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问”字贯穿办案的始终,深入田间地头实际走访,全面了解当事人状况,使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能贴近民意、顺应民意。近年来,公道法庭不断助力基层网格建设,定期征询辖区乡镇(街道)网格员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随时了解各乡镇(街道)、社区(村)矛盾纠纷情况,及时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

在一起农村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案中,原告村委会与被告徐某于2006年订立租赁合同,由被告承租集体经济组织部分土地、房屋、水面等,后被告长期欠付原告房屋2间、精养水面43.47亩、渔场周边旱地租金,原告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经法庭调解,双方解除租赁合同,并约定在被告按期返还租赁物后,对其在租赁期内添置的临时建筑设施及树木等作出相应补偿。

这起案件中,承办人考虑到审理周期对土地收益的影响,并没有将案件一判了之,而是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做足当事人工作,在保障出租方合法权益同时,设置激励条款,鼓励承租方依法履行调解书,尽快腾让案涉土地,衡平了双方权益。

据悉,公道法庭始终将“非诉解纷”机制挺在前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辖区审务工作站全覆盖,强化与乡镇街道的衔接、与综治中心的协同,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机制平台,发挥网格员、特邀调解员的作用,设立“金宏伟小诸葛调解工作室”,形成“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的分层递进式治理路径。2018年以来,法庭辖区案件受理数逐年降低,2022年全年调撤案件657件,调撤率为52.6%,真正实现矛盾柔性化解。

打出助企纾困“组合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人民法庭作为最密切的联系点,肩负着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护航的职责使命。近年来,公道法庭始终注重从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要质量,依法审理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民营经济主体的各类纠纷案件,全力做好辖区“北湖湿地公园”“沿湖度假村”“甘泉樱花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司法服务工作,保障新业态产业健康发展。

公道法庭将法治宣传、法治教育贯穿于司法工作全过程,依托司法裁判强化规则引领,推动法治与德治、村民自治相融合。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方巷镇沿湖村结对共建,周期性开展共建活动,有效传递司法导向、汇聚法律智慧、涵养法官队伍、维护乡村和谐。

2021年5月,方巷镇某村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向公道法庭送来写有“构建和谐诚为民,服务基层显职能”的锦旗。本案系某产业园建设中因一户老宅引发的拆迁纠纷。政府拆迁部门及村民委员会曾与该户多次商谈拆迁,均因拆迁补偿费用未达成一致,被拆迁人拒绝商谈,该户也成为拆迁片区的最后一户,园区建设也被迫搁置。

法庭调解团队接到该案后,实地勘察了解老宅现状及涉及的所有被拆迁权益人,制定了详细的调解方案。经过多次沟通与协调,双方最终就拆迁补偿款金额达成一致意见,同时针对被拆迁权益人数众多、拆迁补偿分配矛盾大等问题,一并调解了结。

2022年至今,公道法庭审结各类涉企案件736件。在涉企案件办理过程中,审慎采用保全措施,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降到最低。积极主动延伸职能,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活动4次,提出合理法律建议,帮助防范化解经营、用工风险。

开启司法便民新通道,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知

全国各地多发“用工诈骗”时,公道法庭及时帮助辖区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避免用工碰瓷。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审结追索劳动报酬案件97件,持续开展法庭服务春季招聘会活动,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实现保护农民工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

在一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中,原告陈某等六人为被告王某提供木工、瓦工等劳务,向被告索要工资。被告辩称原告等人并非其雇佣而是由第三人雇佣,故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原告等六人仅能提供工资明细单一份,该明细单内容为被告手写,但落款处为被告手写第三人名字。法庭经审理,结合原告陈述、明细单由被告出具、被告支付部分工资等事实,判决被告支付原告等六人工资。

据介绍,农村地区劳动者提供劳务往往缺乏证据意识,容易导致向雇主主张权利时证据有欠缺,实际雇主以此为借口推卸责任。该案承办人在查清案件事实基础上,正确运用证据优势规则,最终认定被告为实际雇主并判决被告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帮助农村劳动者要回血汗钱,切实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公道法庭全力打造诉讼指导、立案登记、判后答疑等一体的“门诊式”诉讼服务站,遵循“快审、快结,优先受理、优先保全、优先审理”的原则,提升便民利民水平。公道法庭实行“预约法官”制度,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病患者提供“上门立案”“就地审理”“假日法庭”等服务,着力降低诉讼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为使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维护,公道法庭积极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在黄珏社区、沿湖村、宝女村等地设立巡回审判点,将法庭开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跑出诉源治理“加速度”,打造多元解纷新格局4

人民法庭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公道法庭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坚持以调促和、调解优先和源头化解纠纷,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最大程度保护群众利益,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以司法服务民生、以服务促进发展。

这是一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原告王某陈述于1993年获得案外人给予的宅基地使用权。被告张某辩称其宅基地与案外人宅基地毗连,案外人之前与被告共建房屋一间且被告同案外人妻子订有协议,明确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给被告。故被告认为案涉宅基地不应归原告,原告只要种植瓜果蔬菜,被告张某便阻止。原告先后报警百余次,村委会、派出所多次调解无果,在当地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公道法庭收到诉状后,立即由法庭调解团队主动对接案涉土地所在的村委会,先行了解基本案情,先后三次深入实地查勘、测量案涉宅基地面积。后牵头街道、公安、综治部门、村法律顾问、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调解座谈会,商议宅基地归属,拟定调解方案,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由原、被告进行宅基地使用权调换并做好丈量确认工作,由村委会安排工作人员筑起土埂,确保协议履行到位。至此,一起多年未解的旧怨最终得以化解。

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公道法庭加强与辖区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定期通报辖区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报告,及时反馈审理中发现的苗头隐患和突出问题,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覆盖的纠纷预警网络。与辖区乡镇、村组(社区)等基层组织合作,建立镇矛盾调解中心、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法庭“三位一体”的调解网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沿。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