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家 > 正文

踏迹寻音:石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的浙江温岭|世界新视野

2023-04-16 17:10:45 文化是闲出来的

温岭:石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

到了温岭,你才知道什么样的阳光叫吉祥、幸运、神秘;到了温岭,你才知道石头的千姿百态,石硐的精妙绝伦;到了温岭,你才见识到温岭人的风采:石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


【资料图】

温岭在哪里?

温岭在哪里?如今还有许多人浑然不知。当年我也是孤陋寡闻,2000年到来时,媒体大肆宣传世纪初第一缕阳光照到中国大陆石塘,石塘两字在头脑里印象蛮深,就是没把它和温岭挂起钩来。

后来有机会 温岭实验小学 林校长因为要办音乐特色学校,从温岭来上海找到我,由此,我们建立了十多年的友谊,换了几任校长,时至今天,这个学校早就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校。

林校长介绍说,2000年1月1日凌晨6时46分,当100名壮实渔民用100只海螺吹响号角,一缕金色阳光照在石塘镇的土地上。这一天石塘人开怀大笑,温岭人无比骄傲。石塘镇从此声名鹊起。月光是值得用诗词来描绘的,而那天的阳光更值得用歌声笑声礼赞。

据说古镇风貌吸引了许多画家来此写生绘画。1984年,吴冠中先生两次到来,住在简陋小旅馆连画了11天。20年后,他在石塘写生创作的《渔港》在艺术拍卖会上,以1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

一进小镇,就闻到了弥散在空气中的咸腥味,可以说所有的滨海小镇、渔村都有这种味道。比方说舟山沈家门,象山石浦,嵊泗列岛等等。闻着海边飘来的咸风,踏上狭窄的街路,沿老街慢慢走去,才发现脚下的石板已被水泥代替。

渔民有了钱,首先想的是改善居住的环境,于是两边老屋被翻新成三四层砖砌的建筑,其样式和城里的老式公房相似,亦有方形的,或者是圆形的转角阳台。更有雷同的是外墙面贴有面砖,窗口外有铝合金做成的栅栏,阳光下闪闪亮亮。

石头垒的房子不见了,海边的石屋,而今安在哉!我的心忽然被泰山面砖和铝合金条的光亮闪了一下。街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二幢石垒的房子,屋顶和墙体留有青苔和雨水延漏的肌理,岁月的印痕遗存了历史的沧桑。

然静谧的小镇被摩托、货车川流的喧闹打乱;质朴的石屋老房拆除,让重建的新居替代,错落间所生出的审美再无踪影。登高眺望,观依山而建之屋或有五十年历史者,寡也;或以估算三十年者亦寥寥。然比起老街两侧来说,这里的老屋还算密集,但房屋几经翻修,总有新砌楼宇夹杂其中,犹如一曲舒缓而和谐的交响中插入嚣响的音节,与沿山鳞次栉比的老屋所散发的沉着、疎野之气息极为不协。筑于坡上的老屋所存无多,藏于石屋间的审美荡然无存。惜哉!

我不知道为什么天地间自然的气息会在修葺、重建、开发中渐渐消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规划时受伤的总是审美。

三十年前我去过山东石岛。构筑在海边的是石头垒起的,屋面斜度较陡的房子,其中的形式、色彩画意颇浓;我还去过象山石浦的渔村,大石块垒砌的屋基上用砖木向上搭建,屋顶用的是黑瓦,透出了江南建筑风格的元素。

我还记得那个落霞满天的黄昏,屋舍和渔船和虚蒙的暮色构成的那油画感觉。心向往之。我真还想走去这些地方看看,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些地方是否还保持着原来的味道?

夕阳把每个人的身影拉得斜斜长长,看着这石屋、石墙、石窗、石板路,品味温岭人千年以来和石头的不解之缘,想象温岭祖先艰苦卓绝的意志和聪明智慧,不由得不相信这样一句话:“石头造就了景观,景观催生了文明,文明滋养了温岭人。”

长屿硐天得多石之神韵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市东北,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工开凿石硐,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留下来的景观,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九九八年四月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二00二年四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旅游区。

景区观夕洞是亚洲唯一的“天然岩洞音乐厅,”在这个天然的音乐厅里,虽然不用任何电声设备,但是在每一个座位上都能十分清晰地听到台上演奏的同频自然立体声。

我站在这个开凿有上千年的山石洞穴里,见天然生成的壁画如后现代大师的巨幅抽象画作品,美得飘忽。几缕植物的气根垂落硐中,高百余米,似西王母宫殿里的垂帘。

拾级而上入一硐,见有人造的中国象棋棋盘。石匠们用铁凿在大白圆石上细刻两尺来方的象棋棋子,无烂柯之嫌,倒有雄浑厚重之气势。铁凿凿出棋子周边一圈纤细雅致的花纹,像细密的鱼鳞。问石匠凿这一枚象棋子大约要耗时多久?石匠顾不及抬头,缓缓地答道“凿这样一颗棋子要花费一天半左右的时光。”

事实上历史在硝烟弥漫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整块结结实实的山体,带着肌肉和骨骼,实诚地依承着雁荡山麓,那时漫山遍野的鲜花,还有茂密的森林和各种野生动物……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采石的硐穴。

石硐历经一千多年的开采,已成空穴。惊叹古代采石匠的神异技能,在山中攀爬如猿猴般灵巧,硐中所留的牛鼻眼、拱形的天棚,让今日的科学家仰之弥高。想那千年前的采石匠,没有借助现代化的计算工具,也没有借助先进的器械,居然能让这一千古奇硐不崩塌,不滑落滚石,还能让巨石如山泉般流出山脉,温岭人企图造化钟神秀的愚公精神可见一斑。

硐外石壁上有二十来米高的多座观音像,依石而塑,情态各异,法相庄严。用白石雕成的发簪,远望,似能临风摇曳。硐外山崖脚边盛开着淡粉色的兰花,柔心弱骨,姿态绰约,恰似《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

自南北朝之后的长屿硐天,早已虚化了人工的匠气,而与自然之景浑然一体,呈一片天然模样。徐霞客曾脚踏谢公屐,三次登游雁荡山麓。其足履也曾踏至长屿硐天。与他接踵而至的是倭寇侵袭雁荡山的枪炮声。想来这座滨海之城,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曾一度不得安宁。我们在山下小镇里遇见的古民居石墙上还留有战争的弹眼,然而时间滚碾之处的断井残垣,现在早已姹紫嫣红开遍。

世纪曙光迎来的那颗卫星在浩渺宇宙中遥视群屿。而戚继光还有袁枚以及王羲之的到来给这片海域带去的荣耀如远方银光闪耀的海洋。穿梭山麓间但见山花烂漫,山景飘逸如与一仙人交欢而留余香萦怀。山海奉献的美食:被袁枚盛赞的出了石塘无处觅的黄鱼鲞,如美人般丰腴的糯米年糕,给这水墨般飘逸的山石之地留下人间烟火的念想。

徐霞客在此间游历时还能见到林间壮硕之鹿因被游人惊骇跌落山涧的场景。现在虽无矫健的群鹿跳跃丛林的身影,但仍能见海风穿梭山间密林携带而来的高古之气,冷冷地拂着面,仿佛从冰川世纪而来。

即将离硐时,遇一硐口状似深井,从“深井”处往下望,见人工雕凿的石蛙正仰视井口。想此刻的我,也如眼前的石蛙般,暂且借长屿硐天的宝地一角,在历史面前坐井观天。而那长屿的骨架,沐着海风与时间恋爱,温岭人已将历史的玫瑰种满山麓。

山海乐土“大奏鼓”

提到石塘,除了屹立在海岸边的千年曙光碑,还有闻名遐迩的大奏鼓。大奏鼓是温岭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是石塘闽南“文化飞地”的文化奇葩。

铜钟、唢呐、锣鼓,这是一支略显夸张、奇特又激情洋溢的舞蹈。大奏鼓的发展历史,应该追溯至石塘的移民历史。石塘人多为明清时闽南移民后裔,最早迁入为“明正统2年(1437年),闽人陈姓始据此(石塘桂岙)”,期间经历抗倭海禁,1661年强迫沿海3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及至“海禁解除之初(1683年左右),还家无屋可住之族人,相率往台州石塘镇,从事渔业生产”。

由此推算,闽南移民最早的迁入为500多年历史,但经历“海禁”带来的文化浩劫,加上无文字记载,可以推断,大约1683年之后,在稳定的移民有了正常的生活情形下,才有了大奏鼓等民俗活动的常态化。

大奏鼓在闽南称为“大典鼓”、“哏噔敲”,也叫“车鼓亭”。它起源于福建民间锣鼓经中的一种,被闽南移民带到浙江温岭之后,成为当地迎神赛会“特地故事”中的音乐元素,这些铜钟、唢呐、锣鼓的演奏者汲取了“特地故事”中的装扮以及诙谐的表现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今日大奏鼓这样的表现形式。

大奏鼓在石塘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一支吹打乐队,成员衣着简朴、粗糙,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第二阶段为1950年,大奏鼓首次亮相县城民间歌舞表演,自创了许多新的元素,步伐上开始模仿老太太、孕妇走路时的蹒跚模样,成为器乐和舞蹈合一的综合艺术;第三阶段是1984年11月,中央电视台《美丽富饶的祖国海疆》专题组来到温岭箬山拍摄《渔村小叙》。大奏鼓进入黄金时期,里面加入了一些地方元素,增添了一些相互碰撞、铲肩和扭腰打胯等舞蹈动作,拉大了女性化的阴柔和男人的阳刚这两个对立面的反差,使大奏鼓更具有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温岭石塘非常盛行,一般是与扛台阁一同参与踩街活动,是石塘节日喜庆队伍中的“特地故事”的一种。八十年代后改为了“大奏鼓”,除了元宵扛台阁,还频繁地参加各种大型喜庆活动。

2008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默默无闻的海鲜圣地

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三面临海,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北接台州市区,海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317公里,滩涂面积155平方公里。

温岭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是著名的温黄平原所在地,素称“鱼米之乡”,被誉为“虾仁王国”。

作为全国最多渔船的县级市,拥有华东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基本上全国有海鲜的地方就有温岭人,甚至全国各地的浙江海鲜大酒店很多都是温岭人开的,就连中餐最高评上海的米其林二星酒店“新荣记”也是以温岭菜为基础。但温岭海鲜不光全国没有名,连在浙江都很少人知道。

温岭吃海鲜的地方很多,两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三斤多的银鲳,三斤以上的韩国带鱼,等等稀缺海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食客还可以在海边船上边吃海鲜边赏美景,鼎鼎有名的箬山海鲜楼,近二十年的老牌子,当地人也赞不绝口噢!

我个人十分推崇温岭的海鲜,没有之一。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